好未來劉亞超對話蘋果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Steve Wozniak

2018-12-05 01:16:58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   作者:黎珊   0條評論

  ?多知網12月4日,在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上,好未來教育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OO劉亞超,與蘋果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Steve Wozniak圍繞教育與科技:未來的共生關系?展開主題對話。

\

  好未來教育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OO劉亞超(右)與蘋果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Steve Wozniak(左)

  以下為現(xiàn)場實錄,經多知網整理:

  

  AI是否能替代老師

  劉亞超:首先我代表好未來,歡迎各位尤其是Steve Wozniak來參加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跟我們一起探討科技與教育共生的問題。

  \

  我是一個數(shù)學老師,后來開始做教學管理工作。好未來的使命是“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新的科學技術如何賦能教育,并成立了AILab、腦科學實驗室和大數(shù)據(jù)中心。

  SteveWozniak的經歷很傳奇,眾所周知,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師,在七十年代就開發(fā)出Apple I、Apple II,改變了整個PC時代。但可能很多人不了解,Steve Wozniak在公立學校做了八年的小學老師。所以我想問您已經是非常杰出的工程師,為什么要進入教育行業(yè)做一名老師?

  Steve Wozniak: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父親給我灌輸了一個崇高的價值觀,讓我認為學校和教育是每個人邁向未來的重要路徑。我覺得我得當個老師,同時我也非常有好奇心,想探索一下做個項目,所以學校教育對我非常有價值。

  \

  我跟父親說,未來我要和他一樣做一名電氣工程師,同時要當一名五年級老師,因為曾經我的五年級老師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這輩子一直在思考,我要為孩子教書,他們代表了世界的未來。

  當時我特別喜歡大學的心理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影響孩子的心理。后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他上學的時候,我把電腦帶到了學校。作為老師,把時間貢獻出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就到中學當老師,在本地一所小學教了8年,每周授課7天。那時還是一名“明星”數(shù)學老師。我不想讓孩子讀很多報刊、文章,所有課程都是自己備課,這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

  劉亞超:我覺得老師和工程師是兩個不同的角色。工程師能創(chuàng)造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新產品,是自我創(chuàng)新的一種表達。而老師更多地是調動學生,通過探索和創(chuàng)新學到新的知識。您覺得兩個角色之間有關聯(lián)嗎?是否有相互借鑒的意義?

  Steve Wozniak兩個角色有很大差異。當老師需要有很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要設身處地的考慮學生如何思考,學生是否能聽懂,學生是否能學到知識。

  我教課的時候,如果學生不能接受、體驗和享受我的內容,其實是沒有價值的。你必須保證你提供的內容能夠激勵他們、讓他們愿意多學、多求知,讓課堂充滿樂趣。如果真的想要激勵孩子,就要勇于挑戰(zhàn)。

  Steve Wozniak我反過來也想問您一個問題。技術在未來會取代很多所謂低技能的職業(yè),這個對教育者意味著什么?

  劉亞超:技術一直都在替代人類的工作,為人類賦能。從農業(yè)時代到工業(yè)時代,很多重復性工作都被替代掉了。隨著互聯(lián)網、AI等技術的發(fā)展,能用邏輯來推演的工作可能都會被替代。

  作為老師,更多要從過去傳授知識、題目、解題方法,轉變?yōu)榻淌谄浔澈蟮脑?,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很關鍵,讓他們學會學習、認知世界。我們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肩負責任,自身的行為、價值觀、情感表達以及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會對孩子產生認知上的幫助或引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些都是技術不可替代的。

  Steve Wozniak我完全贊同您的理解。

  劉亞超:我在讀您自傳的時看到,您幫助過您孩子的同學輔導過功課。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您為了激勵他說“如果你認真學習,就可以用電腦來提交作業(yè)?!庇谑呛⒆犹貏e受鼓舞。您覺得教育的過程中什么東西最關鍵?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Steve Wozniak我非常幸運,因為我全職當老師,八年每天都在小學教課,每周教七天。但我同時是一個所謂“自愿”的老師,我的課程都在課后,學生100%自愿選擇我的課程,我希望能夠振奮我的學生。那時電腦都又笨又重,有個小女孩厭學,我把她帶到我家,用幾周時間教她用電腦,每天花兩小時告訴她怎么在電腦上打印一份報告。其他學生用筆20分鐘就能寫完,她得花兩個小時,電腦重振了她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如果我能解決一個孩子的問題,也能幫助其他孩子。

  同時,我們的學習“寓教于樂”,我和孩子可以通過網絡來交流。當時我的學??梢越尤朊绹诰€網絡,所以我可以告訴他們如何更新電腦系統(tǒng)、如何用電腦把作業(yè)做得更漂亮,老師的鼓勵和夸獎唐學生受到激勵,就會越來越想學、愛學。我也從來不愿意讓我的課堂非??菰?,如果某一天他們學不懂,第二天我就修改一下。

  科技+教育的未來可能性

  Steve Wozniak那么我想問您一個問題。除了AI之外,還有哪些新興技術對于教育有較大影響?

  劉亞超:互聯(lián)網已經在改變教育,很多在線教育公司在線上提供特別多的教育資源。但隨著5G時代的到來,VR也會對教育產生很大影響。互聯(lián)網解決的是教育地理位置的問題,一個美國的英語老師可以教中國人學口語,北京的著名數(shù)學老師可以教一個邊遠山區(qū)的孩子。

  而VR有可能把二維世界變成虛擬的三維世界。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我們使用智能終端時間非常長。PC時代可能只有1個小時,現(xiàn)在使用終端可能有四五個小時。我估計到VR時代,這個時間可能會倒過來,我們一天可能有70%的時間活在虛擬世界。在教育行業(yè)中,很多教學活動可能會從現(xiàn)在的物理世界轉變到虛擬世界中。有可能你坐在美國,我坐在中國,但我們同樣在GES未來教育大會,所以我認為VR會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生物學和腦科學可能對教育也會產生巨大影響。我感覺教育一直都是單方面的,我們設計教材、體系,讓所有孩子去學,但對每個學生個體的了解非常有限,不太了解他天生擅長或者不擅長的部分及每個孩子思維方式有何不同。這樣,我們采用的教育方式和內容無法定制化和個性化。所以,技術的進步很有可能促進整個教育體系的變革,最后真正有可能實現(xiàn)所謂的個性化教育。

  Steve Wozniak非常感謝您的精彩回答,我希望成為VR時代的學生。

  劉亞超:全世界的教育體系都很類似,您覺得現(xiàn)在整個教育體系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科技能做出什么改變?您看到了哪些科技給教育帶來的改變?

  Steve Wozniak目前教育體系面臨的問題,在過去數(shù)百年都存在。學生在過去只是快速地學,而現(xiàn)在我們應該讓他們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我們設置考試,試卷有正確的答案,但這并不會推動音樂、藝術等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要引發(fā)學生去思考,而個人計算機在學校會帶來很大變化。

  曾經,我買了一部Apple I送給了一位女性。后來她把計算機帶到了小學進行教學。我認為,那個時候計算機在教學中帶來了改變,但并沒有讓人們變得更加聰明,只是現(xiàn)在學校擁有的標配工具。

  技術究竟可以做出哪些貢獻?如果我們有一位計算機老師,它像朋友一樣可以問它問題,它會看你的眼睛,了解你和你的生活、家人,也知道你喜歡的笑話,那么它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設備,也是朋友。

  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計算機老師,可能將來也不會有。機器無法像人類那樣思考,但我們可以讓這些年輕學生覺得,老師就是他們的朋友。

  我認為,在教學上學生有一個好老師非常重要。我希望有一天計算機能夠成為這樣的好老師,但是現(xiàn)在還沒有達到。學生可以自己研究計算機,他們學習的速度可以比過去都快,但是這并不是學校的標配。

  另外,在學校中,一個課堂有1名老師、30名學生。這樣的師生比限制和束縛了我們,因為學校的預算是有限的。很多年前,世界決定我們應把教育提供給每一個人,不管你是處于怎么樣的社會地位,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有著不同性別和種族,都要實現(xiàn)全民教育,讓所有人接受教育。如果我們有更多預算的話,我們可以有更多老師、做更長期的項目,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

  Steve Wozniak那么我有一個問題,教育的結構性特別強,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讓學生具有創(chuàng)意,以不同方式去思考呢?

  劉亞超: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跟您剛才的回答連接在一起。您提到了“師生比”,包括現(xiàn)在學校結構化的問題。我感覺現(xiàn)在的教育,是整個工業(yè)時代塑造的一個模型,以效率為先,希望所有人都接受教育,但社會資源又有限,所以我們只能用1:30的師生比。但這可能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但是在很多地方可能是1:40甚至1:50。

  這其實是一個悖論。我們希望師生比降低,老師能激發(fā)和喚醒孩子,但我們的資源又有限。剛才您提到計算機老師,我的理解它應該是一個AI老師,可以跟學生對話。所以技術可能會保證教育資源供給,把教育成本降到足夠低,才有可能實現(xiàn)新的變化。

  對于“結構化”,我的理解是:

  第一,我們在教學路徑上需要變革?,F(xiàn)在我們的教學路徑是標準的教學流程,所有孩子都要上完一、二、三年級。我覺得要把它建立在個性化基礎上,這就要求我們用技術,把所有的知識、題目包括孩子的特點做成“底層”,以支撐個性化;

  第二,我們要把師生比降下來。對老師而言,將來如果有AI老師作為助手,他們有可能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一部分知識的傳授會被AI老師替代,比如講一個知識點、做一個實驗,如果有充分的邏輯性,孩子就可以跟著電腦學習,讓老師把精力放在更多的引領和創(chuàng)新上;

  第三,我們要改變教學的測評?,F(xiàn)在,我們的測評都是唯一答案,這對創(chuàng)新思維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礙,讓孩子們從封閉的問題中找到唯一結果,這其中是不鼓勵創(chuàng)新的。所以,在考核過程中,我們更多需要觀察孩子的學習過程,將題目做的開放一點,允許多個答案和可能性。然后通過過程和多個結果,鼓勵孩子通過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

  不管怎么講,我覺得科學技術如果不能在教育中深度參與和賦能,我們期待的美好教育,可能是原有水平上的重復,或者社會上少數(shù)有資源的人才能享受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

  Steve Wozniak我完全贊同您所講的。

  劉亞超:您作為一個以創(chuàng)新聞名的發(fā)明家,如何假設資源是無限大的,您會發(fā)明一個怎樣的產品來推動教育進步呢?

  Steve Wozniak產品本身不會帶來太大變化。這些學生對自己生活的自信、對不確定性生活的準備,產品本身應該無法解決?,F(xiàn)在,很多學校有很多工具可用。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學校里,老師們教授很多關于世界的事實,我們必須要記住美國五十個州中每個州的首府是哪里。

  但是現(xiàn)在有搜索引擎,為什么還要讓學生記呢?因為將來我們教學生,要讓他們感到自信、有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造力。比如一些學生會輟學,在8歲的時候他們覺得學校不那么重要。因為每次考試中,都要讓學生找到正確答案,無法答對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聰明,他們可能就會輟學,就會放棄。因此,我們需要借助這樣一個系統(tǒng)。如果他們有一些關于生活的想法和選擇,應該尊重他們,而不僅僅是給他們正確的答案,不能說我比你年紀大,我更有經驗,你要聽我的。

  所以,我們應該為這些孩子賦能,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在未來世界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當學生上學的時候,我們告訴他們,你們不能去打開這個抽屜,如果所有人都打開而沒人認真聽講,老師就無法控制這個課堂。我們希望學生能選擇他們想學的,在生活中學到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我長大的時候,根本沒有關于計算機領域的書。我在校外學到的一些東西,讓我愛上了計算機這樣一個學科。所以我們必須要關注我們的孩子,按照他們的特征教授他們,把他們看做是自己的家人。

  如何推進教育的跨界合作

  Steve Wozniak我有一個問題,您覺得不同國家、機構應該如何更好合作,共享它們的最佳實踐?

  劉亞超:您指的是教育的最佳實踐?

  Steve Wozniak教育以及生活的最佳實踐。

  劉亞超:第一,應該借助互聯(lián)網這樣的第三方平臺來制定標準?;ヂ?lián)網的發(fā)展,已經讓全世界可以分享生活、分享實踐,但是分享是需要標準的,否則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教育、所有的教育資源有不同的標準,它們之間的流通和對接無法實現(xiàn)。所有只有第三方來制定底層標準之后,大家都會跟這個標準對接,教育資源之間的流通才會出現(xiàn)。

  第二,要借助一些經濟力量,比如說提供資源的人是否應該獲得其它權利?索取教育資源的人是否有義務一起推動分享平臺的發(fā)展?這在教育里可能不成熟,但在科研領域,所有科學家都會在公開雜志上發(fā)表論文,又會有第三方資源網站,將論文以標準形式存儲起來,供全球科學家引用。真正有創(chuàng)新性的文章會被大家索引并認可,使用創(chuàng)新成果的人也會獲得相應的好處。

  Steve Wozniak你覺得開源是否能夠發(fā)揮作用呢?

  劉亞超:完全的開源會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在貢獻資源和索取資源間,要有一定交易成本,有一定的激勵體系才會保證資源的質量。如果完全開源,第三方可能得不到足夠的經濟支持,無法完善產品和標準,無法讓這個平臺變得更加強大,有可能會局限在其中的一部分資源上,或一部分人群里使用。

  Steve Wozniak開源的定義,應該可以分享給其他機構和國家。其他人所做的工作,可以和自己的知識結合起來,這樣的話可以實現(xiàn)1+1>2的情況。

  劉亞超:我們聊一聊在線教育。因為我聽說您做了一個網站,為很多人提供科技和教育的普及。您能談談做這個網站的初心是什么?您覺得它現(xiàn)在做的怎么樣?

  Steve Wozniak我這個網站在亞利桑那,并在世界各地擴張,已經建立有一年的時間。

  我們有非常多畢業(yè)生,他們畢業(yè)后要去找工作,但是他們有專業(yè)的區(qū)別。我們按照項目類別劃分,可以讓當?shù)毓菊业剿麄冃枰膶I(yè)人員、網上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利用獨特方式使用硬件。

  同時,我希望每個學生不要上同樣的課程,而可以自主選擇、設計課程和專業(yè)。例如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有一個創(chuàng)意研究學院,學生可以跟導師確定他們想選擇的專業(yè),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規(guī)劃將來的生活,選擇并設計自己的專業(yè),我對這樣的項目感到特別驕傲。這是一個私立學校,他們所做的跟我的觀念正好一致。

  劉亞超:您剛才提到的網站幫助學校解決了問題嗎?跟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

  Steve Wozniak普通的學校在職業(yè)培訓方面沒有選擇權,它提供的課程和你未來想做的不匹配,我們給他們這種選擇權。我反過來問一個問題,大家都在討論公平獲取教育課程、課標,您覺得教育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

  劉亞超:我認為,教育最大的挑戰(zhàn),是社會發(fā)展中人類需求產生的巨大變化。技術已經改變了很多行業(yè),越來越多的工作不需要人去做。計算本身是一種工作,但是計算機現(xiàn)在已經很發(fā)達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把過去的知識通過記憶、重復練習放到腦子里,對在社會上解決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是局限的。但社會更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的人才。教育應該在創(chuàng)新探索、鼓勵孩子自我認知上付出更多。

  Steve Wozniak我個人感覺,很多人畢業(yè)之后,覺得不需要學什么,可以做一些低技術性的工作。但是未來沒有這樣的工作,例如自助柜臺等機器,可以取代這些低技能的工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要找工作,必須要有某種技能。

  做為老師的美好時光

  Steve Wozniak您為什么想當老師,當老師的動機是什么呢?您當老師中的要點是什么?在知名中國企業(yè)擔任COO,您覺得這兩個角色您更喜歡哪個?

  劉亞超:我是在博士期間兼職做老師,這段經歷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每次上課后,我都感覺身體特別累,但我發(fā)現(xiàn)跟孩子交流之后,我能夠喚醒孩子的興趣、釋放孩子的潛能、解決了某些問題后,他的喜悅給我?guī)砹司薮蟮某删透?。當我的學生說,劉老師你講得很好,我因為你特別喜歡數(shù)學的時候,這給我?guī)砹藷o窮的動力。

  所以您問,當老師和COO哪個好?我認為當老師好。

  今天我們討論很多教育科技的問題,核心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無論教育還是科技,都和創(chuàng)新有關。

  劉亞超:您在PC時代做了非常偉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我想問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是否能批量生成?我們在教育體系中有沒有什么好的批量方法?

  Steve Wozniak我一輩子都在想這個問題,想做一個創(chuàng)新的人。我的一些想法,別人都沒有想過,不在教科書里,也是一個更好的辦法,而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辦法。其實我花了一萬個小時考慮這個事情,更好的想想不同的項目、以及別人從來沒有的點子。

  但是這是一種性格,有的人天生就是這種工程師性格,他的思維就是你給我一本書、一個設計,我從頭到尾把這道算術題算清楚,設計軟件、硬件,利用各種各樣的數(shù)字技術做出來。但是有一類人性格不一樣,他就是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不是老老實實的工程師,而是一個發(fā)明家。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希望能建一個自己的實驗室,將奇思妙想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網上有很多工程師社群,他們不想上學、不想去公司,就想實現(xiàn)這些奇思妙想,這對任何公司可能毫無意義。但是他們如果把這個事情做的很有趣,想向別人炫耀一番,得到別人的夸獎,就覺得特別開心。他們每次實現(xiàn)奇思妙想,大腦就會更聰明,創(chuàng)意就更多,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未來就能提出特別新穎的課題。我覺得,這是一種性格,是一種素質,成型之后在23歲后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你不是發(fā)明家,這很難培訓出來,再努力恐怕也沒有辦法改變固有性格。

  另外,我們還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鼓勵我們的學生敢于走出教室、勇于探索。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積木、線纜等教學工具,讓他們搭搭積木、連接線纜。因為孩子平時沒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玩具。我也覺得,做老師期間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時光。

  劉亞超:科技是社會發(fā)展的速度,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度。這兩個話題都是沒有盡頭的問題,可以一直探討下去,對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做了有限的探討,我們要感謝Steve Wozniak,謝謝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跟我們一起分享科技和教育。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