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頒布實際上對家長的要求更高了

“雙減”背景下,兒童戲劇教育有哪些發(fā)展新趨勢

2021-09-28 16:18:09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Miracle  

  多知網(wǎng)9月28日消息,近日,由小不點大視界、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國際文化學會及QFUNTHEATER聯(lián)合主辦的2021第三屆TIE青少年戲劇與創(chuàng)新教育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以“未來教育”為切入主題,邀請12位跨行業(yè)教育從業(yè)者與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文化藝術、素質教育者,共同討論藝術、美育、創(chuàng)新教育行業(yè)發(fā)展新趨勢。

  

圖片1.png

  雙減”政策的頒布實際上對家長的要求更高了

  從2005年開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就開始研究課外補習,他探究了課外補習對學生成績及發(fā)展的影響。這些研究讓我們對課外補習有了更加全面、客觀、具體的認識,也對如何應對”雙減”政策之后的不確定性,多了一份確認。不僅如此,薛海平還參與了“雙減”政策頒布前的討論。在TIE2021論壇中,薛教授從雙減政策的背景、內容、挑戰(zhàn)和去向作了分享。

  關于“雙減”,他認為大家有疑問有困惑、有迷茫都是很正常的,因為很多人在一個軌道上可能都已經(jīng)走了得有十幾年,突然遇到了巨變。不管對機構、對家長,包括對學生,其實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但可能也是一個機會。關于雙減政策對基礎教育走向的影響,薛海平表示雙減政策絕對不是針對校外培訓,更多體現(xiàn)了我們決策層對基礎教育的設想,雙減政策指出的發(fā)展方向,是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學校教育是主陣地,校外教育作為其有益補充;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在這個目標指引下,對培訓機構的監(jiān)管會越來越規(guī)范,越來越細致,并且短期內不會改變。而改革也會越來越注重公平。

  薛海平自己也是“雙減”政策的踐行者。從“雙減”以后,他自己的孩子學科類培訓也減掉很多負擔,確實就是自己能夠自主安排的時間更多了,現(xiàn)在正在引導他能夠自主學習。薛海平認為,“雙減”政策的頒布實際上對家長的要求更高了。“原來家長可能就是花點錢把孩子扔到校外機構去然后就不管了,都讓校外培訓機構負責,現(xiàn)在需要家長能夠也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學習上的支持。家長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

  

圖片2.png

  “雙減”之下,瑞思教育正在構建素質教育視角下的戲劇課程全體系

  瑞思教育首席產(chǎn)品官袁雪表示目前瑞思教育正在構建素質教育視角下的戲劇課程全體系,從課程研發(fā)到評價量表,從素質教育理論根基到展演藝術的創(chuàng)新形式,瑞思正在積極推動藝術課程納入素質教育后的體系搭建。瑞思稱其致力于在戲劇課程體系中構建教學標準化,打造“項目實踐能力評價量表”,通過表達與交流、團隊合作、項目管理、展演展示等綜合能力,發(fā)展性地面向兒童各項能力的提升和表現(xiàn)開展過程中評價。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認知特點,確定各階段的核心能力,從而明確不同階段兒童的培養(yǎng)重點和目標。

  袁雪在演講中表示,要將素質培養(yǎng)變成教育,變成教學,它必須要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目標,二是課程,第三是展演;在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后,戲劇教育機構還需要有標準化的流程手段或者活動。而明確的教學活動和標準化的教學流程,是需要反復去錘煉的。

  她認為,戲劇教育可以將項目學習的形式作為一個主要的線條,然后把各種的展演形式作為公開展示的一種學習效果的呈現(xiàn),并且活動應該是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與知識的應用相聯(lián)系的。

  以瑞思教育的活動為例,不僅有情節(jié)歷史劇,也有代言發(fā)布會、talk show、辯論賽以及訪談活動,通過類似的這些活動,希望讓孩子在整個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然后去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和激勵。

  

圖片3.png

  如何用藝術的方式催化學科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

  來自悉尼歌劇院的教育總監(jiān)Frank Newman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分享了悉尼歌劇院與學校、教育工作者和藝術家緊密合作的案例。據(jù)介紹,悉尼歌劇院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嘗試建立且貫徹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的長期合作伙伴。Frank解釋“為什么主流劇場要跟學校、兒童教育工作者、藝術家們緊密合作?如何將悉尼歌劇院的建筑特異性、高質量的演出運用到校園項目中?”

  來自兒童實驗劇團Quntheater的藝術總監(jiān)兼創(chuàng)始人李浩天是一名演員、導演和戲劇教育從業(yè)者。他以《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戲劇?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為主題,提出戲劇可以跟各門學科來結合,“戲劇是門綜合藝術,文學、導演、表演、美術、燈光、多媒體……我們要教給孩子們方法,讓他們完成自我表達。這種表達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育就是要發(fā)現(xiàn)事物不同的美。”談到從事戲劇教育和兒童實驗劇團的壓力,他認為戲劇教育對老師的考驗非常大,老師很容易帶入自己個人的一些色彩放到戲劇教育中,所以老師的選拔非常難,即要具備戲劇的藝術,還要具備教育的方法。

  

圖片4.png

  另外一家從事教育戲劇的機構,抓馬教育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見學國際教育文化院執(zhí)行總監(jiān)曹曦,以《回應與關切:形式、內容與相關性》為主題分享自己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戲劇領域實踐中的思考。曹曦認為目前很多領域并沒有真正踐行“以孩子們?yōu)橹行?rdquo;的教育理念。“成年人忘了感受的方式,習慣用理性去分析,不是我感受,是我以為,孩子是在全身心感受。”我認為我們感受和思想的割裂,是今天所有教育最嚴重的問題。

  

圖片5.png

  “今天在我們的文化里面出現(xiàn)的事情是我們?yōu)楹⒆犹暨x了盡可能多家長認為對他好、他應該在很小的時候投入學習的東西,我們所有人都沒有在接觸基礎教育的時候,有過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法,進步主義的教育,批判性的思維,所有這些我們都沒有。”

  “無論你是音樂教育、美術教育、戲劇教育,它最終還是教育,是人,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了某種改變,轉化深化了某些理解。今天和明天的我有那么一點點不一樣,但前提是我們的主流教育,還有我們的藝術教育,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并且引以為豪。”

  不同國家和不同藝術領域與教育美育之間的關系/探索:藝術有什么用?

  作為音樂教育體系高度發(fā)達的國家,牙利駐華使館文教育參贊、匈牙利文化中心主任Szonja A. Buslig博士通過中匈兩國共同研發(fā)的音樂教育體系課程和現(xiàn)場分享,進一步展示了匈牙利整個國家在早期音樂教育中有值得借鑒、參考和學習的經(jīng)驗。Szonja認為,“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的感受力會讓小朋友很快安靜下來。教育不分國內外,需要的是適合孩子的年齡和他們的能力的教育。為什么答案一定都是千篇一律的?教育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種形式或者是另外一種可能去呈現(xiàn)?希望大人抽離出來,讓孩子們真正去享受音樂的這個過程。”

  

圖片6.png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fā)。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重點。丹麥的孩子可以有時間、空間玩耍,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來自丹麥文化中心/中丹兒童藝術節(jié)的策劃人趙剛在論壇上分享了丹麥兒童藝術的現(xiàn)狀、丹麥兒童藝術特點和丹麥兒童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趙剛介紹道,丹麥藝術家有一個共識,所有人都以從事兒童藝術創(chuàng)作為驕傲為光榮,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應該參與兒童藝術創(chuàng)作中來。丹麥的兒童戲劇小而清澈,能看到底它是什么,可以讓人感受到生活與自然的存在。在丹麥,大家也不把兒童戲劇當成一種商品和娛樂品,而是當成一種藝術品。

  

圖片7.png

  學校是不是唯一的教育場所

  從人的成長歷程來看,學校教育年限大概占人們整個生命時間不足1/3,人們在整個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只是一小部分。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大部分知識以及各種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課堂外的社會教育場景和家庭教育中通過不斷獲得。博物館、劇場等場所之于兒童,是走進歷史、發(fā)現(xiàn)藝術的寶庫,也是學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補充。

  

圖片9.png

  擁有豐富的博物館、美術館、劇場體驗的童年是怎樣的?聞銘雅爾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溫文就以自身童年經(jīng)歷出發(fā),剖析父親陪伴自己在博物館、歷史文化公園、劇場等公共場所接受教育的經(jīng)歷。“自主學習的好奇心,來源于你小時候看見了什么,知道的更多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的很少,對各學科保持敬畏心,從而有更公允的判斷,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更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