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同學”是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多知8月21日消息,2025 全球智慧教育大會(GSE2025)平行會議 “數字化開辟區(qū)校教育發(fā)展新賽道” 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會議由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研究基地主辦,一起教育科技協辦。
會上,一起教育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 CEO 劉暢正式發(fā)布了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體 ——“17 同學”(同音:一七同學)。該智能體基于一起教育科技14年真實教學沉淀,注入了數十億級行為數據,專注“智慧教·個性學”,是幫教師減負的助教,是陪學生個性學的學伴,更是為管理者提供數據支撐、助力高效決策的數智大腦。
根據介紹,“17同學”借助?模型架構與深度學習技術,融合真實教學數據,構建覆蓋作業(yè)、課堂、教研、評價等全鏈路的AI教育系統,實現全場景產品智能升級。
會上,劉暢以《AI賦能,推進區(qū)校數字化轉型進行到底》為題,系統闡釋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區(qū)域與學校教育生態(tài)。他指出,自2022年國家教育數字化行動綱要發(fā)布以來,我國教育系統在作業(yè)、課堂、考試及管理等方面已實現全面數字化積累,為2025年深化人工智能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暢在報告中提到,以上海閔行區(qū)為例,該區(qū)作為全國數字化轉型標桿,在三年內實現全學科、全學段常態(tài)化數字應用,覆蓋12萬師生。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持續(xù)的數據沉淀,支撐起AI自動批改、錯題歸類、學情溯源等功能,顯著減輕教師負擔,助力學生精準規(guī)劃學習路徑。同樣,明達學校作為民辦復讀學校的典型,借助數字化與AI抓取“共性問題講解率”和“個性問題訂正率”兩項指標,以此開展教學與管理工作,印證了數據驅動管理的實效性。
AI正在重構傳統課堂與作業(yè)形態(tài)。智慧課堂實時捕捉學生動態(tài),生成教學素材,實現人機協同共創(chuàng);分層作業(yè)依托自動批改與AI講解真正落地個性化學習。在管理層面,AI依托歷史數據對比,優(yōu)質資源沉淀,讓教學決策可量化、可追溯、可優(yōu)化。
數據獲取仍是數字化的首要挑戰(zhàn),其難度遠超后期AI應用開發(fā)。在一起教育科技的落地實踐中,“智慧筆”等工具可以采集作業(yè)數據,識別學生學習行為,如作業(yè)時長、參與度等,幫助教師與家長洞察學生真實學情。智能作文批改則節(jié)省教師時間,并在評語中融入情感激勵與價值觀引導。
輕量級AI應用正成為教育領域發(fā)展的關鍵抓手。如“AI數智校本”可動態(tài)生成校本題庫,貼合教學進度與學生水平;“周練大考一體機”實現自動批改與學情溯源,幫助教師從月考反推周練、作業(yè)與課堂問題,形成“從后往前溯因、從前往后迭代”的閉環(huán)管理。
而今,這一系列數據行為和成果都融入了“17 同學”,有望讓教學實現“智能驅動、個性定制、可量化評估”。
同時,為推動更多學校零門檻擁抱AI,快速啟動學校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轉型的創(chuàng)新路徑,會上還發(fā)布了《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暨人工智能賦能“百區(qū)千校萬師”公益計劃,該計劃將以AI技術為支撐、以公益為路徑,提供硬件、軟件、內容與服務的全棧支持,幫助區(qū)域和學校降低智能化轉型門檻,推動AI技術與教學、管理、評價等核心場景深度融合,為更多教師提供系統化賦能支持。